自魏晋到隋朝,王羲之的传世真迹,随着时代更迭,不断辗转,数量越来越少,《二王等书录》写道:“大业末,炀帝幸江都,秘府图书,多将从行,中道船没,大半沦弃,其间得存,所余无几”。
图片
随后又记:“至辽城,为窦建德所破,并皆亡失。留东都者,后入王世充。世充平,始归天”,当时许多“二王”真迹,或因运行不当,或因战争纷乱,不慎遗失和损毁,最终只有寥寥几件,存入唐内府。
图片
众所周知,唐太宗痴迷“王书”,自民间搜寻,重金买回,并派褚遂良鉴定,内府“王书”渐渐扩充,虽然五代战乱,以及“靖康之难”爆发,令纸本再次消失,但是仍有几幅名帖,得以流传至今。
图片
譬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汉和图书馆,藏有一幅王羲之《小楷道德经》,5162字无一缺损,学术界评为“世界级”珍宝,卷内字体典雅端庄、清健灵动,每一笔的起锋,如蜻蜓点水般轻盈,行笔时中锋稳健,如松立岩壁。
图片
收笔则是衄挫回锋,形成“笔断意连”的气韵,同时深化肌理和质感,让作品更耐得住品析,不断变幻的起承转合,也为此帖赋予“呼吸感”,气脉畅达,意韵流转其中,可谓生动无限。
图片
而且王羲之崇尚“道家思想”,全篇布局规整而妙趣,通过字距疏密、墨色浓淡等,营造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的效果,这种疏朗有秩之风,暗藏老子“有无相生”的哲学思想,意韵深远。
图片
除了笔法精妙,此帖揭露一场“千年谜局”,那就是“换鹅帖”之争,受到李白影响,世人认为《黄庭经》,乃是真正的“换鹅帖”,可是《小楷道德经》后面,有一段褚遂良的题跋。
图片
内容曰:“右道德经乃晋王羲之遗山阴刘道士书,道士以鹅群献右军者是也,历宋、齐、梁、陈四朝,令入秘府遂良内省因得厕观敬记其后。”
褚遂良日日鉴定“王书”,从未出现差错,鉴别此帖,自然也不会出问题,乃是货真价实的王羲之真迹,当年溥仪将其带出皇宫,转卖给日本人。
图片
之后不慎流入美国,至今仍未归来,近几年,范本逐渐传回,深得大众青睐,纷纷进行临摹,通过清晰的墨迹,掌握王羲之笔法,提升实力,尽得魏晋的古意和艺术性,回归正统,不被现代“丑书”误导。
图片
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,侵权抄袭者必究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